新时代农村产业融合的路径


发表时间:2018-10-18 10:13:35

栏目:新闻资讯  

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为发展的总体目标。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因为它关系到农村长远发展的基础与生命力。但是,传统的农业发展模式面临着诸多困境,比如“小农户”与“大市场”的对接问题,农业生产销售中的自然风险、市场风险等问题。要真正实现农村的产业兴旺,并促进农民增收,就需要引入新的发展思维。中央强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融合发展”成为新时期推动农村产业发展的核心理念。那么,如何才能走出一条融合发展之路?我们认为,有必要借鉴其他国家经验,并结合各地的产业发展实践,探索中国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路径。需要指出的是,产业融合发展这一概念的内涵并不限于农村产业布局问题,还应包括城乡融合和经济社会融合这两个重要维度。

农村产业链:构建综合产业

20世纪90年代,日本学者今村奈良臣提出了“第六产业”的概念,强调在第一产业的基础上,向第二和第三产业延伸。第六产业,即“1+2+3”,后期又提出“1*2*3”,更加强调三个产业之间的融合与协同发展。第六产业的发展思路,核心是通过农产品的深加工以及农村服务业的发展,提高农业的附加值,从而增加农民的收入。倡导发展第六产业成为日本农村发展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第六产业的发展思路强调了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产业布局的主导思路是拓展和延伸农业产业链,使农业成为一项综合产业。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农业新型业态,在地方层面也涌现出很多具有创新性的探索和实践。产业融合主要体现在两个维度:纵向和横向。纵向融合,也叫纵向一体化,主要将农业从生产拓展到加工和销售领域,实现产前、产中、产后三大部门的一体化经营。在我国中西部地区的农业产业扶贫实践中已经体现了类似的发展思路,比如政府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开展农产品加工、参与打造区域公共品牌,旨在打通生产、加工与流通环节。横向融合,或者叫横向一体化,则重在农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深度融合,比如农旅结合、康养产业。

当然,规划农村产业布局必须充分考虑到区位、自然条件以及其他各项资源禀赋。日本在第六产业化的过程中,结合长期的农产品本地化政策导向,强调“地产地消”的原则。而中国国内农产品消费市场更加广阔,并且地区差异显著,应该鼓励多样化、地方化的探索。

城乡融合:充分发挥农村生态优势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本质上就是要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构建一种新型城乡关系。在产业融合发展的背景下,农村不再被简单地定义为城市的粮仓或者菜篮子,应该看到农村在培育新型业态方面的潜力。尤其是对于一些山区农村来说,如何发挥和利用生态优势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关键。

在城镇化发展的早期阶段,城乡关系主要表现为城市对农村资源的汲取,比如对农村劳动力的吸纳、城市区域向农村的扩张。但是,城市主导的发展逻辑也会导致农村“空心化”或者“过疏化”,城乡差别也会引发一些社会层面的问题,并最终制约整体的发展进程。日本和韩国在城镇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都开始推动城乡关系的调整,重视乡村发展问题。当前,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是基于对新时期城乡关系的重新认识。因此,除了强调城乡资源配置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维度之外,更应该看到城乡发展在要素上的互补与协作的可能性。城市为农村提供了广阔的消费市场,而农村产业发展也需要外部的资本、技术和人才的输入,乡村振兴并不是单纯依靠城市的反哺,更重要的是建立彼此之间的协作机制,打破城乡边界。

现阶段城市消费所呈现的一些新特征也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新的契机。从各地的实践来看,农村的三种新型业态呈现出了巨大的发展活力。

一是依托农业的观光、采摘体验游。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居民对农产品的安全与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推动了农业朝生态化、农庄化的方向发展,并催生出一些主打农事体验的新业态。观光、采摘农业拓宽了农产品的销路,也极大地提升了其附加值。

二是以自然观光、度假为主的民宿产业。城市居民的休闲旅游需求不断提升,越来越注重升级型、个性化的旅游产品。生态环境良好、靠近城市的村庄成为理想的短途旅游目的地。例如,浙江的乡村民宿就呈现出了良好的发展态势,一些村庄利用自身资源,结合外部资本,打造出了个性化、特色化的旅游度假产品。

三是依托气候、生态条件的康养产业。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产业呈现出巨大的潜力。农村的青山绿水成为最大的资源,能够满足城市老人养生和休闲的需求。一些海拔相对较高的山区农村,可利用自身气候条件的优势,打造季节性养老服务。相比于走高端、个性化路线的民宿,季节性养老提供一种更加平价的体验,普通村民更有可能成为经营和服务的主体。

上述三类农村新业态之间也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农业和生态资源是产业融合的基础条件。农村产业布局和发展需要紧盯城市市场的新需求,将城市人的乡愁转化为农村产业发展的新机遇,这也是青山绿水转变为金山银山的重要突破口。

经济社会融合:夯实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

乡村振兴为农村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与此同时,融合发展也对人才、资本等要素提出了新的要求。各地在农村产业发展方面做了多样化的尝试,也打造了不少成功的样本。以浙江文成县为例,当地涌现出了主打民族文化的让川村、文旅融合的武阳村等案例。发展态势良好的村庄往往存在一个共性的因素:村庄内部比较团结,村委发挥重要作用。并且,与同类村庄相比,走在发展前列的也往往不是资源禀赋最好的。这就意味着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并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或者经济问题,各种社会因素也起到关键作用。但是,在农村产业发展的实践中,社会建设仍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因此,在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进程中,必须重视社会建设问题,夯实产业发展的社会基础。社会建设助力产业融合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帮助凝聚发展共识,促进要素集聚。当前农村正处于产业发展的机遇期,但要将机遇转换成发展的现实,仍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与困境。农村的产业融合发展不应局限于农村内部的资源,而是需要培育新型业态,引入外部的技术、人才和资金等发展要素。但是,一方面外部资源进入农村可能遭遇到一些阻碍,另一方面又要警惕资本对社会的侵蚀问题。社会建设的作用在于,强化农村内部的团结,建立与凝聚农民对于村庄产业和未来总体发展的共识,进而增强村庄集体行动的能力。当发展机遇出现的时候,更有可能以集体的方式与资本进行协商和议价,既降低了资本进入的交易成本,也有助于双方形成更加对等和公平的合作。举例来说,涉及土地流转的问题,企业单独跟农户打交道往往面临着更高的风险和不确定性,通过村集体中介则能够达成更稳定的协议。

第二,构建利益分享机制,增强产业发展的可持续性。可持续性一直是农村产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有的项目刚展现出发展潜力,就因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而折戟。资本在投入初期承担了风险,会要求相应的回报;而农民也同样要求分享发展的收益,在项目效益显现之后,可能会产生农民撕毁最初的土地流转协议、要求增加租金等问题。类似现象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的,但结果会让双方都遭遇损失。从社会建设的视角来看,解决方案的关键在于构建一种利益分享机制,使得各个发展主体之间的关系得到调整。当前,政府大力发展各类经济性的中介组织,应该将这样的思路拓展到社会领域,不断强化农民的内部团结,同时引入社会性中介组织促进农村产业发展进程中的利益调整,从而构建一种合作共赢的局面。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单丽卿